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联系我们|设为首页搜索
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卢秋田、李凤林委员做客中国外交论坛
2010/04/26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卢秋田和李凤林委员

  就“世界如何看中国”话题与公众在线交流答问实录

  (2010年3月10日)

  今天我很兴有机会跟网友进行交流,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但是我觉得机会很好,我认为网络交流是双向的,相互学习。今年世界的网友已经有16亿,中国有3.38亿,这是非常巨大的一支力量,很重要。我希望大家随便提问题。【卢秋田】

  非常高兴同网友朋友们交流,从收到的问题看,可以看到网友朋友们对国际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希望通过这种交流、沟通,加强相互了解。【李凤林】

  1、杨外长说外交部很重视公共外交,那大使们认为该如何发挥网络的作用?民意对外交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大雪花花】

  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外交的理解是有少数人西装革履,喝着咖啡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现在时代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处在信息时代,人民群众关心外交,也希望了解外交,所以公共外交应运而生。我的理解公共外交的实质就是一种沟通,通过这种沟通,一方面向本国人民介绍外交,取得公众的了解和支持。另外一方面,也向外国公众介绍中国,增进了解,消除误解。比如说今天我们网络交流的这种形式,也是一种沟通。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也有这样的任务,就是同广大的民众进行沟通。【李凤林】

  2、中国外交遵循原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策略好多年了,新的国际形势下,西方对中国要求越来越苛刻,小动作也不断,外交策略会有哪些新的改变?【晖晖】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这不是一种谋略,现在国外也有一种误解,他们按照这个成语本来的意思来解释韬光养晦,好像中国是为了赢得时间,低调处事,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亮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为什么我们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我的理解,第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要走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历史上大国所走过的道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是和平、合作、发展。

  其次,中国离一个真正的大国还相距甚远,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还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非常详细地说明了我们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想这是我们国家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看一看世界怎么看我们中国,特别是美国,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比如说在苏联解体以后出现的所谓中国崩溃论,有人说中国也会像苏联一样早晚要分崩离析,后来由于中国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理论,所谓 “中国威胁论”是中国可能要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后来又出现了所谓“中国责任论”。因为中国发展的势头是不可逆转的,不能够阻挡的,所以国外就出现了一种所谓“中国责任论”。意思就是说你中国既然强大了,那么你就要对世界负起更大的责任等等。

  我想大家应该注意的就是外界对中国的这些看法的变化或者提法的变化,都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而出现的。但是我们自己很清楚,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果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央,那是被推向了,现在这个“被”字不是很时髦吗?我们是被推向了舞台的中央。我们被推向了舞台中央以后,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出什么节目,有人已经逼着我们,要我们演出我们不会的节目,所以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对我们自己、对我们国家的定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另外,对外界的声音我们要冷静地对待,千万不要被忽悠了。什么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啦,中国在若干年后要代替美国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啦,什么G2等等,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炒作,我们对这些声音一定要保持清醒的态度。

  总之,我想我们中国还不是大国,多少年以后变成真正的大国也不会亮剑,我们不会走其他大国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李凤林】

  3、两位大使好,问个中国媒体在国外缺失的问题,我也出过几次国,总觉得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思维还是有挺大差异的,相互理解比较不容易,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挺多的,在国外很难看到中国自己的声音,在这个方面国家、媒体和中国的个人能做些什么呢。【峨嵋峰】

  你说得很对,中外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确实是有很大的差异。我在国外也经常遇到这方面的差异,我觉得这差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东方人重视整体性思维,西方人重视个体性思维。第二,西方人重视求异思维,东方人重视求同思维。第三,东西方在友谊和生意上有思维差异。第四,东西方在感情表达方式上也有差异,东方人比较含蓄和间接,西方人则比较外露和直接。这四种差异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差异。我认为这种差异要经过相互交流与合作来消除,不能以我为中心,要了解这种差异,知己知彼地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我们的媒体应当更多地介绍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卢秋田】

  4、我认为今年中美关系紧张责任就是在美国,但是奥巴马的种种做法也许并非其本意,而是迫于国内压力呢?中美关系怎么才能好起来啊?【亲美】

  有好几个网友提到了中美关系的问题,我想坦率地讲讲我个人的看法。中美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经济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持有大量美国债券,两国的贸易也超过了 3000亿美元。

  最近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家都知道的,售台武器问题、美国总统会见达赖喇嘛的问题、贸易摩擦的问题,等等。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这些年的中美关系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常出现起伏,主要是因为美国没有放弃冷战思维,美国要维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对中国的态度是矛盾的,要遏制中国,迟滞中国的发展。

  这些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提法发生了多次变化,最早时说中国是美国的对手,至少是潜在的对手,所以要对中国进行遏制,后来又变成遏制和接触,后来又变成了非敌非友,后来又把中国说成了利益攸关方,我想这些变化的背后主要是中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且这两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的体制问题,出现了所谓模式之争,就是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不是万能的,它有许多的弊端,而中国的发展模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也认识到必须同中国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世界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希望美国认清时代潮流,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和关切,妥善处理出现的问题,使中美关系保持正常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

  还有,有的网友提到我们中国的外交是不是不够强硬的问题,我想讲一点我个人的想法。问题不在于强硬,什么叫强硬?是一种姿态?是说硬话?还是针锋相对?大家记得,前些年美国轰炸了我们驻南斯拉夫的使馆,我们进行了抗议,我们也有群众游行示威,这算不算强硬呢?还怎么强硬呢?是不是我们也要把美国驻哪个国家的使馆炸了?其实我们在美国轰炸我们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后所采取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美国人一再承认错误,也作出了补偿,还要怎么强硬呢?所以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强硬,而在于我们如何来更好地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采取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政策,这是最关键的。【李凤林】

  5、卢大使您好!您与德国、欧洲打交道的时间很长,在您的外交生涯中,您觉得欧洲、德国的主流媒体和民众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有哪些变化?【steffi】

  欧洲媒体对中国的看法是有变化的,第一,媒体现在都承认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了,但他们是用欧洲的标准和欧洲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国的,所以有的时候不够真实,不够实事求是。他们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有些不适应,心态比较复杂,我认为中欧、中德媒体要多交流,多进行平等对话,这样对双方更好了解对方会起到积极作用。【卢秋田】

  6、关于世界如何看中国:请问两位嘉宾,你们认为目前世界总体上是如何看中国的,哪些看法靠谱,哪些看法离谱?【敬请关注】

  我想今天世界如何看中国,以及中国如何来看世界,根据我在欧洲从事外交工作28年的经验,欧洲人是分层次的,有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看法。我简单地归纳了三种,一是比较客观地看待中国,这是一批友好人士。二是不了解中国的一批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不了解中国的发展,甚至存在误解。三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甚至抱有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第一、第三种人现在还不是多数,多数的还是对中国不了解。对第二种人,我们应该更多地向他们介绍中国,对第三种人,建议他们不要戴有色眼镜,应该戴一个平光眼镜,平平实实地来看中国。不要有冷战思维,还是应该用一种发展的思维来看中国。我建议他们换一种心态,不要用以我为中心的心态,而是应该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心态来了解中国。当然我现在也认为当前我们中国也要能很好地了解已经不断变化的世界。

  我认为当前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第二,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四,大国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化,文化多样化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中国如何正确定位,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类的福祉多做贡献,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要保持一个大国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的变化。

  根据我在欧洲20多年的经历,那些带着偏见的人曾对中国制造过几种论调,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们散布的是中国崩溃论。后来又提出中国威胁论,包括军事威胁,经济威胁,生态威胁,能源威胁。前几年又推出中国责任论,现在又在讲中国傲慢论、中国必胜论。我觉得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对中国的不了解、偏见,制造中国崩溃论、威胁论、狂妄论的人往往是同一类人,我们需要对他们的言论进行仔细地分析,也希望他们能够理性地了解当前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一贯主张是平等、互利、共赢、不称霸,不搞强权政策。狂妄的帽子是扣不到中国头上来的。【卢秋田】

  7、中俄关系一向是大国关系的典范。然而,金融危机、G20机制、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问题日益让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也是影响力的中心,中俄之间实力对比表面上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俄罗斯对中国不断崛起的疑虑有所上升,在这样的情景下,如何安抚俄罗斯,保持并提升两国关系?【nkhaixi】

  有好几位网友提到中俄关系的问题,其中涉及中俄关系现状、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也涉及俄罗斯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我想就这几个方面简单讲讲我的看法。我从1950年开始学习俄文,后来进入外交部,一辈子都在从事对苏联、俄罗斯的工作,退出外交一线以后也在研究中俄关系。

  我想讲这样几点。首先,中俄关系是大国关系中发展最平稳、也最有成效的一对双边关系,中俄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中俄相互充分支持彼此的核心利益。比如,俄罗斯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上对我们是完全支持的。我们在车臣问题上也给予俄罗斯完全支持。

  第二,在国际问题上,中俄两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想应该强调的就是中俄关系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的伙伴关系,也有不少的战略关系,但是使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只有中俄关系,也就是说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持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并在一些全球性问题和热点问题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合作。

  第三,中俄双边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军事技术合作都在顺利发展。中俄经贸关系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从一般的货物贸易向投资合作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俄方主动提出愿意同我们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进行合作,我相信这个合作肯定会取得进展。

  谈到中俄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我想专门讲一下伊朗核问题,因为我看到有一位网友说,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同我们的立场不一致。我想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据我的观察,中俄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主要是伊朗核问题应通过谈判解决,制裁不能够解决问题,更不能使用武力。至于中俄在具体做法上可能有差异,这是自然的。

  最后,我想讲一讲俄罗斯怎么看中国的问题。现在中俄之间的交往是很密切的,每年大概有近300万俄罗斯人到中国来旅游,我们主要的一些沿海旅游地区,像青岛、大连、北戴河、海南岛,每年都有大量俄罗斯人来旅游度假,我接触过其中许多人,他们都很惊叹中国的发展。俄罗斯的民意调查表明,普通的俄罗斯百姓认为中国是第二友好的国家,排在白俄罗斯之后,这是主流民意。

  当然,俄罗斯的媒体是多元化的,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跟着西方舆论跑,但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包括一些社会精英和学者,都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俄罗斯是有利的。有的俄罗斯学者明确提出应该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我想中俄共同发展的理念,也就是通过合作使两国的发展能够不断地走上新的台阶,这对两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总体上看,我认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找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和其他方面的关系都会不断取得进展。【李凤林】

  8、两位大使,下午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富写过一本书《中国梦》,不知两位大使是否看过?书中说到“强军才能打击分裂,只有军事崛起才能遏制美国,中国应冲刺世界第一,决赛冠军国家,开辟中国时代,创造无霸世界”。此书一经面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有人叫好,有人反对,请问大使,您认为在国际强林中,中国应该是以什么样的角色展示给世界的?【念奴】

  第一,应该展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角色,构建和谐世界的角色。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维护世界和平,也是为了有利于我们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二,应该展示中国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角色。第三,应该展示中国是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合作者的角色。第四,应该展示中国发展中大国的角色,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卢秋田】

  9、两位大使,之前有报道说国人在纽约疯狂购物,类似这样的国人在海外的奢侈行为会给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造成不好的影响,请问两位大使如何看待这种行为?【菲菲小牛】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对外交往合作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交往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但是,也确实有一些人的文明水平和物质水平不一致,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卢秋田】

  10、两位大使从事外交工作多年,一定对外国人对中国的无知有很深的感触。现在我们很重视开展公共外交,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可是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有更灵活、更快捷的方式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我们的发展、文化、理念,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对此,两位大使有何看法?【nkhaixi】

  你提的问题非常好,也很感谢你对公共外交工作的关心。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我认为要加强人文交流、青年交流,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孔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上海世博会也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学习世界的好机会。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还要更好地利用网络来加强同世界的了解和沟通。【卢秋田】

  11、语言问题:李大使您好,我是一名俄语专业的学生,现在大二,看简历您可以说得上是俄语专家了。您觉得怎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这门语言呢?有没有什么学习的窍门呢?【不许删帖】

  非常感谢我的年轻同行提出这个问题。我是从1950年起学俄文的,我的体会是,俄文不好学,在欧洲语言里俄文可能是最难学的。但我想还是可以学好的。学语言,两条,天赋加勤奋。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学外文的人都能把外文学好,要承认天赋。第二,就是勤奋,没有什么捷径。我祝这位同学把俄语学好。【李凤林】

  12、卢大使,您好,看到您曾任外交学会会长。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外交学会的职能以及在外交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谢谢!【迎接新的一年】

  我2003年-2006年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外交学会与我们的共和国同龄。外交学会的职能是做人民外交的工作,目的正如温总理为学会成立60周年题辞“谊满天下”所指明的,就是要结交天下朋友,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卢秋田】

  13、世博:杨外长前几天答记者问的时候说过今年“世博外交”是工作重点,具体一点说都有哪些具体工作呢?【意念】

  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世博会为我们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机会,也向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世博外交,我的理解就是通过举办世博会,加强中国同世界的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发展。外交工作当然要全力配合这次博览会的举办,包括配合组委会做好外国政要的接待工作等。【李凤林】

  14、两位大使您们好。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愈加深入,国际社会和媒体越来越聚焦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如何进行自身定位?如何塑造友好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爱国爱民】

  你说得很对,随着中国实力和地位的增强,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进行正确的自身定位很重要,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中国发展中大国的属性没有改变,我们离世界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永远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实现共同发展。【卢秋田】

  15、请问两位大使,现阶段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都有所滑坡,美国的经济危机,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美国的通用汽车也出现召回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同中国经济合作将如何发展,德系汽车在中国的前景会不会更上一层楼,中国同欧盟关系将如何发展?【peter.w】

  你从汽车业的当前情况引申到中欧关系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切入点。当前的中欧关系总体上是好的,而且发展前景也是广阔的,中欧之间的合作对中欧双方以及对世界都是很有利的。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中欧关系面临良好的机遇。我从1963年开始在欧洲工作,亲眼目睹了欧盟发展的全过程,我认为欧盟发展过程中有两条值得重视的经验:一是,互赢和多赢的原则;二是,在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这两条也应当贯彻在中欧关系之中。也就是说,中欧关系也应该建立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不要以意识形态划线,要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和沟通来促进相互合作。中欧之间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在经济技术合作上有着巨大的互补性,在当前多极化世界中,需要加强合作,所以我对中欧合作的前景还是乐观的、积极的。【卢秋田】

  16、德国人一向以严谨和刻板著称,请问卢大使,在生活中一般德国人都有什么样令人难忘的表现呢?俄罗斯人很有个性,请问李大使,和普通俄国人打交道,需要什么特别的礼节吗?【晖晖】

  德国人的严谨,第一,表现在他追求完美;第二,表现在他做事比较彻底;第三,比较守时、准时;第四,做事比较认真。我有许多亲身经历的故事,我在这里想举一个例子来告诉你。我们有一次代表团在德国法兰克福问路,“请问这条路怎么走,什么时候能到”。一个德国人就不理我们,我们开始以为德国人很傲慢,连问路都没有答复。但是当我们往前走了四五十步以后,这位德国人气喘嘘嘘的赶上来,他说“先生,你往前面走两条马路,往左拐五十米就是你要去的地方,时间十二分钟。”我们又问,“那刚才为什么问你的时候你没有回答呢?”他就说, “因为你不仅问的是怎么走,还问我多长时间能到,因此我必须看看你步伐迈的大小,走路速度多快,所以我才能答出十二分钟。”这些事例表明德国人办事很严谨,他们很少说大概、差不多、估计这些话,总要给一个精确的答复。【卢秋田】

  17、两会正在进行,老百姓更多关注的是民生问题,中央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转型问题。大家对外交关注程度下降,两位大使觉得是这样吗?外交工作怎么同国内工作更好地结合?【大雪花花】

  我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据我的观察,两会讨论的重点是国内问题,但是公众对外交问题的关注程度没有下降,反而在增加。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在全球化时代,国内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国际问题可能会对国内发展产生影响,而国内问题也可能变成国际问题,所以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必须要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我们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李凤林】

  当然,我想讲到国外这个大局的时候,不仅仅是指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也还包括我们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丰富我们自己,促进我们的发展。【李凤林】

  18、请问卢大使,中国在德国民众眼里究竟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像部分德国媒体那样对中国抱有偏见?德国民众受当地媒体的影响有多深?【爱国爱民】

  我在德国期间接触过许多德国人,总体上他们对中国抱着一种好奇和神秘的态度,他们很崇敬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很钦佩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他们在人权和西藏问题上受到媒体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他们大多数愿意了解中国的真相,了解中国的发展。我的感觉是,对他们最好的宣传是请他们到中国来看一看,百闻不如一见。【卢秋田】

  19、卢秋田大使,您好!您在德国任大使期间中德关系非常友好,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至今仍经常访华,他对中国的友好,以及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这与您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请问您是如何做好外交工作,或者说您外交工作的优势方式是什么?【琳达】

  确实,施罗德任总理期间中德关系发展非常好,施罗德在任期间每年都来中国,卸任以后他也是每年来中国2-3次,他积极致力于中德友好事业。我觉得我自己为中德关系的发展作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我工作中,我比较重视广泛结交朋友,同时注意了解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以便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卢秋田】

  20、两位大使如何看待欧盟与俄罗斯结盟对中国的影响?网上有消息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欧盟与俄罗斯将把彼此关系走得更紧,甚至有结盟的可能,这是真的吗?这对于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外交部如何应对?【晖晖】

  提出这个问题的网友,对欧洲的局势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愿意讲讲我的看法。我觉得俄罗斯同欧盟是不可能结盟的,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俄罗斯不是欧盟的成员,也不可能加入欧盟,因为欧盟无法消化俄罗斯这样的一个大国。

  至于俄罗斯同欧盟的关系,可能有所改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俄罗斯自认为是欧洲国家,俄外交重点之一也是同欧盟建立稳定、友好合作的关系,俄欧关系总体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经济贸易关系,这符合双方的利益。双方主要分歧是在安全领域,北约的存在及其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引起俄罗斯的严重关切。俄主张建立全欧安全体系,并且提出了有关条约草案。双方的矛盾需要经过长期磨合,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李凤林】

  21、哥本哈根大会以后,气候变化问题全球瞩目,发达国家合伙欺负发展中国家,我们怎么才能顶住压力呢?气候变化究竟是怎么变了?还是这只不过是一个政治较量的借口?【偷菜】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气候变化引起各方关注,是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气候变化问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争取发展权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时间里的大量排放造成了严重污染,现在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同他们用一个标准减少排放,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比如说中国同美国目前总排放量大致相等,60亿吨,但中国的人均排放要远远低于所有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主张大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也就是争论的焦点。所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排放量,并积极参与国际节能减排措施的制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各种国际场合争取我们自己的发展权。【李凤林】

  22、去年有幸参加了外交部的“中非合作论坛”主题开放日,见到了杨部长和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那次听坦赞铁路建设者回忆起当年的中非兄弟情义深受感动。不过最近这些年,有人说中国对非援助是为了资源,合作是为了掠夺,还有什么“新殖民主义论”等等的,您有什么看法? 【蚁族】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与合作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有着长期传统的友谊,是兄弟、朋友和伙伴,我们既跟有资源的非洲国家合作,也跟没有资源的非洲国家合作,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那种散布中国对非洲合作掠夺资源和“新殖民主义论”的说法,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卢秋田】

  23、请问两位委员,如何进一步加强中俄人文领域的交往?【andrei】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中俄两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只有加强相互了解,才能真正做到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说到底,两国之间的友谊应该是扎根于人民之中。坦率地讲,现在中俄之间的人文交往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老一代俄罗斯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局限于苏军如何解放东北,苏联专家如何帮助中国。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也还局限于对苏联时期的文学、电影和俄罗斯古典文学和芭蕾舞等等。但是这些年来两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双方都需要了解现代的俄罗斯、现代的中国,加强沟通。这方面可做的事情还很多,从政府层面,双方举办了 “国家年”和“语言年”,下一步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渠道,特别是民间渠道,加强相互之间在文化、人文领域的交往,加深相互了解。【李凤林】

  非常高兴,今天同网民朋友交流。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坦率地交换意见。谢谢!【李凤林】

  今天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感到很高兴。但是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希望我们以后继续有机会进行交流。同时也非常感谢你们对我们外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卢秋田】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